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黑龙江省公办高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是“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中央直管高校、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英才计划2011计划等。
历史沿革
创建阶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1931年春,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由中长铁路局领导。此时的学校以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办学宗旨,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黄金时代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中国招收研究生,是中国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1951年,学校被确定为全中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58年,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十年动乱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1970年春,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在哈尔滨的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业大学北返,恢复原哈尔滨工业大学。
再铸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1977年,学校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学校再一次被列为全中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中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1985年,哈工大与威海市政府签定合作建设威海分校的协议。1988年,哈工大威海分校正式开始招生。
1992年,学校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1996年,学校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订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协议,学校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同年,原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并入学校。
开拓进取
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同年,哈工大威海分校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国家首批“111计划”高校名单。2007年,学校与留学基金委签署了合作开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协议。同年,哈工大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成为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首批十所高校之一、 入选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名单。2009年,学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建立了“9校(C9)联盟”。同年,学校成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成员。2010年,学校成为卓越大学联盟(E9高校)成员;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学校牵头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ASRTU)”,联合部分C9、E9以及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开创了中俄同类高校联盟先河。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入选“2011计划”牵头高校;入选2012-2013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
2014年,教育部批准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筹备举办本科教育;同年,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新的合作办学协议,在与哈工大本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学术标准的前提下,在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筹备共建本硕博教育体系完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16年,哈工大(深圳)首次面向全中国12个省市招收机械类、材料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土木类、经济学类本科生共376名。
2017年,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G7联盟)。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4月,学校获准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同年9月,学校成为新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成员单位。2019年,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2020年,学校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珠峰计划”)2.0基地名单。
2021年,学校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获批成为建设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的12所高校之一;入选“101计划”的首批试点高校。202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暨问天书院正式揭牌。
2023年1月12日,学校参与共同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同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举行。同年6月10日,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等共同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同年8月10日,黑龙江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暨黑龙江省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仪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同年9月9日,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发展大会在哈工大博物馆举行。同年11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此外,学校入选2023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哈工大成立研究生导师发展中心;6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8月1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科群学术咨询委员会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设有35个学院(部),开设124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职工4835人,专任教师总数为4168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598人,占38.3%,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577人,占教师总数的37.8%。现有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4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共有97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8个。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截至2024年6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居全中国第三);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4本;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24年11月12日上午,由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共同组建的黑龙江省地方立法(备案审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成立集中签约和授牌仪式。
教学成果
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的3个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另有2个合作项目获一等奖、1个合作项目获二等奖。2023年,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学校主持成果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此外,学校与兄弟高校合作完成成果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合作交流
国际交往
哈尔滨工业大学启动中俄联合校园建设,截至2024年5月,与40余所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实质性合作,首创了“俄语+工科”中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启动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并确定了包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伯克利等45所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名单,第一批共有包括14个学院的29个项目获批,涉及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开展互派学生、互访讲学、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此外,学校先后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北极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国际电信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工科联盟等组织。
合作办学
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在深圳合作举办了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非独立法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2021年,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合办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此外,学校还与莫斯科航空学院联合培养航空发动机专业双学位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和莫斯科航空学院等一批俄罗斯高水平大学签订优秀本科毕业生赴海外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协议,开展双学位本科、硕士和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汉阳大学、首尔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签署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协议;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
教师学术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支持各学院和广大教师开展国际学术合作。资助教师出国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科骨干教师短期海外学术合作交流等项目;依托国家项目支持和增设校内培育项目以及在华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项目,广泛邀请创新学科领军人才、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及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茨奖获得者等国际学术大师来校访问讲学。学校组织了中俄、中乌科技论坛,连续三年承办了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等。
港澳台交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首批项目院校。学校与港澳台地区友好高校师生、学术组织通过讲座讲学、文化考察、举办会议和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交流合作。截至2024年3月,品牌交流项目——“小卫星学者计划交流营”已成功举办18届,累计吸引来自港澳台地区友好高校5000余名师生来校交流访问与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际联合中心/科技合作基地,4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学校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在轨可控展开,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多项技术成果支持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参研参试团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主持参研的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联合研制的小机械臂以单臂/组合臂的方式持续助力航天员出舱作业、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成功发射的“龙江三号”成为中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完成严重事故下“华龙一号”安全壳结构性能试验填补了国际试验空白,首次解析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结构、成为国际细胞适应性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牵头建设的东北地区首个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进入试运行阶段、诸多指标达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1年以来新增牵头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新增4个项目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入选11项、独立完成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数百项成果助力中国航天68载,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5日8时18分,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中方牵头研制单位研制的标准12U立方体卫星“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量,截至2023年4月,拥有传统型馆藏357万册/件,电子图书201.96万种,数据库的总数量为144个。其中文摘数据库13个,外文全文数据库45个,中文数据库20个,中文电子书资源7个,外文电子书资源22个,多媒体资源11个,发现系统2个,免费电子资源22个,检索系统和分析工具2个。此外,学校图书馆还自建了2003年以来的本校学位论文全文特色库,并开始筹建国防工程文献特色库。图书馆(一区)藏书以工科为主,理工、管理学科相结合,图书馆(二区)藏书以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及基础学科为主,建筑分馆藏书以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同时各馆均兼有人文社科等学科的藏书。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of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mart and Nano Materials》《材料科学与工艺》《生物信息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智能计算机与应用》《电子(Electron)》《智能机器人(SmartBot)》等。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徽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英文字母HIT”为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数字1920”为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美丽的建筑”为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环绕的齿轮”为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旗为上白、下蓝长方形旗帜(白色占三分之二),长宽比为3:2,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译全称,校徽为红色,英译名为黑色,中文校名为白色。
精神文化
哈工大精神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精神是“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学校原党委副书记顾寅生同志关于“哈工大精神”论述的基础上凝练而成。
校训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归纳概括而成。“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
校歌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歌为《哈工大之歌》,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友、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共有170余个学生组织和社团,涵盖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自律互助类。如竞技机器人队、“未来之声”音乐剧社、天文爱好者协会、艺术团舞蹈队、绿色协会等。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竞技机器人队在2022年度全国高校“活力社团”TOP榜中居第10位,并参与了20届ROBOCON大赛、7届RoboMaster大赛以及众多其他机器人赛事并获得中国内外诸多奖项。
哈尔滨工业大学打造“哈工大四季”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举办有端午游园会、中秋游园会、校园诗词大会、校园马拉松、校园青春夜跑、校园“十大歌手”、校园“十大演讲家”、大型植树活动、冰雪嘉年华、校园雪合战等系列活动。
校区情况
校本部
截至2023年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校园占地面积409.2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8.96万平方米,设有一校区(西大直街校区)和二校区(黄河路校区),一校区(西大直街校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二校区(黄河路校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73号。一校区是学校航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数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等学院的所在地,此外,设有图书馆、公寓、体育场馆等设施;二校区是学校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的所在地,另设有图书馆、公寓、体育场等设施。
威海校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是哈工大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截至2023年3月,该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22.2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06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5月,威海校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12000余人;设有10个学院、1个书院、1个教学部。2024年有34个计划招生本科专业,共享哈工大25个博士点和22个硕士点,单独设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该校区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8个、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
深圳校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深圳大学城,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首个在深圳市举办的本硕博培养体系齐全的高水平校区。截至2023年3月,该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3.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18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2月,设有11个学院、4个研究院;共有全职教师近700人、兼职教师近90人、在站博士后2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1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6000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5000余人;有理、工、管、经、文、艺、法、交叉等8个学科门类26个一级学科,包括8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以其独特的校园建筑艺术而著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内的建筑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标志性建筑有哈工大博物馆、校部楼、主楼、土木楼空间群、电机楼、机械楼等。此外,学校本部在设计校园绿地景观总体规划时,进行了校园绿地系统树种调研,丁香成为师生校友选择中排名第一的树种,因此,学校在原有丁香分布基础上,设计了5条丁香环线,总长度8118米,每年五月是校园赏丁香的最佳时节。
哈工大博物馆
哈工大博物馆馆舍建于1906年,原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后为哈工大最初的校舍。哈工大博物馆建筑外部为米黄色,造型简洁优美,属于新艺术运动风格,哈工大博物馆以精美的哥特式浮雕和洋葱头式穹顶、高高的拱形大门、古老的吊灯以及蜿蜒的旋梯显现出了浓郁的欧陆风情。2010年5月,哈工大博物馆作为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正式开馆。
校部楼
哈工大校部楼建于1929年,是哈工大历史最悠久的楼之一,为当年的中国学生自行设计、监工而成,原为学生宿舍。校部楼为砖木结构,单栋三层,下有半地下室,三层是带老虎窗的阁楼,外墙面以简练的柱型浮雕装饰,属仿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校部楼曾是早期中共哈工大地下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1958年学校专业调整后,学校的校部机关由土木楼搬迁至此办公,因而得名“校部楼”。
主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屹立于哈尔滨西大直街南侧,1959年8月28日动工,1965年建成,设计者为国内著名博览建筑专家、哈工大教授邓林翰先生。主楼建造前,其左侧和右侧已经分别建成机械楼(1954年)和电机楼(1955年),两栋大楼皆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造型及规模基本一致。主楼就在这两栋大楼之间的预留地带建造而成,三者内部相通,浑然一体。主楼为框架结构,建筑风格上属“前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是哈尔滨欧式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一。
土木楼空间群
哈尔滨大学土木楼空间群包含1953年建成的西大直街66号土木楼、1920年建校时的公司街59号老校舍、1926-1928年扩建的花园街(现为联发街)与公司街校舍和之后陆续扩建的海城街校舍以及1994年增建的联发街学生宿舍。“土木楼”的称谓,起始于1955年,是相对于1954年和1955年分别建成的机械楼和电机楼,以教学专业分工而形成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土木楼空间群评为最美的大学校园TOP5之一。
校友情况
哈工大曾以“工程师的摇篮”而著称,又以“理工科大学师资的摇篮”而享誉全国。许多毕业生成为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如中国台湾原行政院院长孙运璿先生和朝鲜政务院原总理、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先生都是哈工大30至40年代的毕业生。哈工大还有包括叶选平、邹家华、宋健、周铁农、李长春、王兆国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副总干事钱积慧以及一批省部级干部、共和国将军、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教育家和著名企业家都是哈工大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的毕业生。改革开放后,哈工大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哈工大,张春贤、栗战书是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静海、欧进萍、方滨兴成为中国最年青一代的院士;罗志军、马兴瑞等是国家新一代的省部级领导;竺延风、耿昭杰、张思民、石山麟、邓伟、宋殿权、张剑等是全国著名的企业家。
哈工大还为中国航天领域输送了超过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都是他们中的代表。正如航天员杨利伟在学校演讲时所言:“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
经国之才
高级将领
学界泰斗
实业栋梁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
排名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4 16: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